泉州市现辖鲤城、丰泽、洛江、泉港四区,石狮、晋江、南安三市,惠安、安溪、永春、德化、金门(待统一)五县和泉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泉州台商投资区,常住人口878万。自然条件优越。气候温和,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有“四序有花长见雨,一冬无雪却闻雷”之称。土地和海域面积均为1.1万平方公里,山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4/5,海岸线541公里。盛产乌龙茶、龙眼、柑桔等特色农产品。历史沿革悠久。吴永安三年(260年)始置建安郡东安县,县治在今泉州南安市丰州镇,辖今泉州、厦门、莆田以及漳州局部地区。唐久视元年(700年)迁至今泉州鲤城,设为武荣州,并于唐景云二年(711年)改名泉州。文化积淀深厚。泉州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首届“东亚文化之都”。在唐朝,是中国对外贸易的四大口岸之一。宋元时期,“刺桐港”被称为“东方第一大港”,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通商贸易,呈现出“市井十洲人”、“涨海声中万国商”的繁荣景象,被誉为“世界宗教博物馆”,7月25日“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泉州有李贽、俞大猷、郑成功、施琅、李光地等历史杰出人物,各级文物保护单位945处,其中国家级44处。泉州是闽南文化的核心区和富集区,保留着弥足珍贵的戏曲文化遗产,其中南音是中国音乐的活化石。共有世界级、国家级“非遗”名录5个和36个,是全国唯一拥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部三大类别非遗名录的城市。港澳台侨乡亲众多。泉州是全国著名侨乡和台湾汉族同胞主要祖籍地之一。分布在世界170个国家和地区的泉籍华侨华人950多万,占全国华侨华人总数近1/6,占全省近2/3,其中90%居住在“海丝”沿线,旅居香港同胞70万人,旅居澳门同胞6万人,在全国25个设区市重点侨乡中位居第一。44.8%的台湾汉族同胞、约900万人祖籍泉州,台湾地名与泉州相同的达180多处,全市现有台属近16万。改革开放以来,港澳台侨累计捐资家乡超100亿元。先行先试优势明显。素有爱拼敢赢传统,创造了“晋江经验”,被列为全国18个改革开放典型地区之一。近年来,先后获批建设国家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综合改革试验区、民综改革试点、综合保税区、福厦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国家创新型城市等,获批开展国家生态修复城市修补试点;是国家“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福建核心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海陆丝绸联盟理事会秘书处落户泉州。经济总量较大、以民营为主。GDP突破万亿元,在全国所有城市排名18位、五年上升5位,工业增加值全国10强,制造业规模近2万亿元。民营经济增加值8200多亿、全国第9位,在全国经济总量前20的城市中,泉州民营经济占比最高、达81.5%,形成纺织服装(3428亿元)、鞋业(2187亿元)、建材家居(4584亿元)、石油化工(2960亿元)、机械装备(2169亿元)、食品饮料(1374亿元)、工艺制品(1260亿元)、电子信息(1048亿元)、纸业印刷(1020亿元)等9个千亿产业集群。
近年来,泉州市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传承弘扬“晋江经验”,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主动融入新福建建设大局,加快“海丝名城、制造强市”建设,勇当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超越主力军,保持了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2020年,全市GDP达10159亿元、增长2.9%,三产增加值增长3.2%,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3%,出口总值增长3.4%,实际利用外资增长5.1%,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4.1%。2021年1-9月,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3%,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增长25.9%,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24.9%,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8%,进出口总值增长42.4%,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2.8%。
晋江地处福建东南沿海,因西晋永嘉年间,中原百姓避战乱南迁,据江居住而得名。全市陆域面积649平方公里,海域面积957平方公里,海岸线长122公里。1992年撤县设市,现辖13个镇、6个街道以及晋江经济开发区、泉州综合保税区、泉州半导体高新区晋江分园区,常住人口206万、流动人口111万,海外华侨华人300万。
一、晋江经验。2002年,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同志深入晋江调研,亲自总结提炼了“晋江经验”,成为20年来晋江快速发展的行动指南和制胜法宝。2018年,栗战书委员长在福建调研时将“晋江经验”的总结形成过程概括为“567”(5即正确处理五大关系,6即六个始终坚持,7即从1996年到2002年,习近平同志7次深入晋江一线);同年,晋江成为中宣部“壮阔东方潮、奋进新时代”大型主题报道焦点,被誉为“全国县域经济发展典范、中小城市建设样板”。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人大福建代表团审议时再次强调“‘晋江经验’现在仍然有指导意义。” 2020年《习近平在福建》系列采访实录,把“晋江经验”上升到指导福建乃至全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高度。同年12月,省委尹力书记到晋江调研时,强调“晋江经验”至今仍闪耀着真理的光芒,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当前,晋江正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闽重要讲话精神,不断传承创新发展“晋江经验”。
二、历史名城。晋江于唐开元六年(718年)置县,至今已有1300年历史,曾是泉州府首邑,出过11位文武状元、16位宰相,是全国18个千人进士县(市)之一,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城市,有“声华文物、雄称海内”、“泉南佛国”、“海滨邹鲁”之美誉。目前,拥有3项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6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9处国家级和1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安平桥、草庵摩尼光佛造像、金交椅山窑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三、著名侨乡。晋江“人稠山谷瘠”,自古有“造舟通异域”的海外创业冲动,“十户人家九户侨”也成为晋江最大的特色之一。目前,晋江华侨华人多达300万,遍布世界60多个国家和地区,加上本地户籍人口和外来人口,故有“海内外500万晋江人”之说,涌现出一大批侨领,仅菲律宾就涌现出被菲律宾人尊称为“国父”的扶桑·黎刹、“烟草大王”陈永栽,以及“木材大王”李清泉等风云人物。
四、台港澳优势。晋江距金门仅5.3海里,是大陆与金门距离最近的地方,也是海峡两岸交流合作的“桥头堡”,祖籍晋江的台湾同胞有100多万人,两岸在产业合作、商业贸易、民间往来、宗教交流等领域长期保持频繁互动。2018年8月,向金门供水工程正式通水,目前供水量已突破千万吨,实现了两岸同胞“共饮一江水”的多年梦想。祖籍晋江的港澳同胞有30多万,涌现众多杰出代表人士,现有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15人。
五、经济强市。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位居全国第4,综合经济实力连续27年位居全省县域首位,城市投资潜力、营商环境跃居全国县域第二,以福建省1/200的土地创造全省1/16的GDP,2020年GDP完成2616.11亿元、增长4.2 %,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227.67亿元、增长2.7%。2021年上半年,全市完成GDP1275.7亿元、增长12.7%,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128.85亿元、增长34.1%,经济增长持续保持在合理区间。民营经济、实体经济是晋江发展的最大特色,市场主体超24万户,民营企业达7.7万家,拥有1个超两千亿(鞋服),1个超千亿(纺织)、2个超五百亿(建材制品、食品)、2个超百亿(先进装备制造、医疗健康)产业集群,50家上市公司、45枚中国驰名商标和国家体育产业基地、中国鞋都等16个区域品牌,民营经济数量、创造的产值税收、就业岗位占全市企业比重在95%以上。
六、活力之城。①创新基地。实施创新驱动和人才强市战略,相继落地国科大智能制造学院、福大微电子研究院,引进建设9家国字号科研机构,入选全国首批创新型县(市)建设名单、国家“双创”示范基地。②改革重地。先后承担41项国家级改革试点,圆满完成28项改革任务,多项改革成果在全国推广,是全省乃至全国改革试点最多、成果最丰富的县级城市之一。目前,正发力县域集成体制改革,推进老旧工业区改造等重点改革项目,全力破解要素瓶颈制约和体制机制障碍。③开放前沿。拥有陆地港、晋江国际机场、综合保税区等立体口岸体系,鞋纺城获批国家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先后落地晋华、渠梁等一大批国际化项目,成功举办APEC电子商务工商联盟论坛国际重大活动,与意大利库内奥省、菲律宾达沃市等缔结为友好城市。
七、体育城市。全国三大国家体育产业基地之一,先后获评“全国体育先进市”“国家羽毛球训练基地”“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等荣誉。培育出安踏、361度、特步、舒华等一批知名体育龙头企业,体育制造业规模超2000亿元(2020年体育制造业产值规上产值达2292.54亿元)。拥有国内首个CBA俱乐部——浔兴篮球俱乐部。获得第18届世界中学生运动会和连续4届国际大体联世界杯举办权,先后承办举办首届国际大体联足球世界杯、亚洲大体联足球亚洲杯、国际马拉松、洲际沙排等国际重大赛事。
八、宜居城市。定位“国际化创新型品质城市”,坚持“产城融合、城乡一体、协调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得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晋江代表中国中小城市亮相中欧城镇化伙伴关系论坛作专题发言。①区域重要节点。主动融入厦漳泉都市区、闽西南协同发展区、泉州环湾等城市群发展,打造区域重要节点城市。②城乡一体统筹。确立“全市一城、一主两辅、双湾双带”发展布局,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115平方公里,城镇化率68 .7%。③生态环境和谐。建设万亩田园风光,城乡绿地率达39.95%,2020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实现100%,荣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生态市和省级森林城市。④民生保障完善。坚持“待遇均等化、保障全覆盖”“城里乡村一个样、新老晋江人一个样”,本级财力70%以上投入民生领域(2020年达72.22%),构建完善就业、教育、医疗、住房、安全、环境和社会保障等7个民生体系,流动人口本地化等做法持续走在全国、全省前列;引进中国科学院大学、福州大学、清华附中、上海六院、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树兰医疗等一批高端资源。⑤文明文化繁荣。保留修缮五店市、梧林等一批“乡愁记忆”,南音、掌中木偶等蜚声海内外,五店市传统街区、梧林传统村落成为展示闽南文化的城市地标,获评全省全域生态旅游示范市,移风易俗工作经验亮相全国,荣获全国文明城市。
晋江市见习补贴申报流程
(从2019年6月1日开始执行,以备案时间为准)
1.见习对象
就业见习人员范围为以下两类人员:
离校2年内未就业的大中专院校(含技校)毕业生。
离校2年内未就业是指申请参加就业见习前,未就业、无在我市缴交过社会保险费,且距离毕业证书记录的签发时间不超过2年。
‚16—24岁失业青年。
16—24岁失业青年是指申请参加就业见习前,未就业、未在我市缴交过社会保险费,且身份证上登记的出生日期距离开始见习的时间在16—24周岁之间的失业青年。
2.补贴对象
接收符合见习对象的用人单位。
3.见习期限
就业见习期限为3-12个月。
4.见习待遇
就业见习补贴期限3-6个月,补贴标准按见习单位给予见习人员的实际工资给予补贴,最高补贴2500元。用于见习单位支付见习人员见习期间基本生活费、为见习人员办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以及对见习人员的指导管理费用。
对吸纳离校未就业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城乡低保家庭、零就业家庭、残疾高校毕业生参加就业见习的,或见习期满留用率达到80%以上的单位,按接收见习生当年度我市最低工资标准200%(2018年我市最低工资标准1500元)给予见习补贴。
5.申报材料
(1)报备材料
①《晋江市参加就业见习人员申报备案表》(附件1)。
②《泉州市就业见习协议书》(附件2)。
③为见习学员办理简易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凭证及发票。
④用人单位的营业执照副本或组织机构代码证复印件。
⑤见习学员《就业创业证》复印件(在福建省各级人社部门登记失业)、身份证复印件、毕业证书复印件(毕业生提供)。
⑥《泉州市青年就业见习单位申报表》(附件3)。
注:所有的复印件均需加盖单位公章。
(2)申报补贴材料
①《泉州市就业见习补贴申领表》(附件4)。
②《泉州市就业见习考核鉴定表》(附件5)。
③见习单位支付见习学员生活补贴明细账按月提供(银行账单凭证或单位提供的工资明细账(单位自做的明细账需盖单位公章、会计、出纳及见习人员本人签名)。
④见习学员《就业创业证》。
6.申报流程
(1)见习单位在与见习学员签订就业见习协议并为其购买简易人身意外险之前,如见习学员无《就业创业证》,需先进行失业登记,办理《就业创业证》。
失业登记申领《就业创业证》材料如下:
泉州市失业登记表(附件6)
‚申请人身份证明(窗口当场验证或提供复印件)
ƒ申请人近期免冠1寸彩照一张、2寸彩照一张。
失业登记原则上在户籍所在地或常住地的县(市、区)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进行申请
申请人可委托机构或个人办理《就业创业证》(需附委托书、申请人身份证复印件、经办人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
办理地址及咨询电话:社保中心失业保险窗口25或26号进行失业登记,失业登记详询85682629。
(2)见习单位在与见习学员签订就业见习协议并为其购买简易人身意外险后的五日内提交报备材料到市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进行报备。(注:见习起始时间为意外险缴交的起始时间。未及时备案的不予申报补贴。)
(1)见习单位在见习人员见习期满后向市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提交申报补贴材料。(注:见习期满后十五天内提交申报补贴材料,逾期不予申报补贴。)
(2)市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经材料初审并对见习情况核查后,报市人社局审核并进行公示(公示期为7天)。
注:申报单位需进行同步公示并将公示图片打印出来并写上“何时在何地方公示,盖单位公章”送至市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
(3)市财政局根据审核结果将资金拨付给市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后,市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将见习补贴拨至见习单位银行账户。
7.联系咨询
经办机构:晋江市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
联系人:小许
联系电话:0595-85661234
邮箱:jjrsgl@163.com
联系地址:晋江市泉安南路58号华银广场社保中心二楼毕业生服务办公室
晋江市创新创业创造园(简称“三创园”)是晋江重要科技创新平台之一,2015年获评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园区以科技创新、科研孵化为主导,以引进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团队)为核心,重点发展电子信息、互联网+、新材料、新能源、智能制造、节能环保、食品生物科技等产业,重点打造科技创新孵化器和创客大街为主体的科技创新孵化专区。园区建有以海归人才创业中心为主体的高端人才创业专区,并依托研发设计中心重点引进国家级公共研发服务平台、国内外知名科研院所,支持高成长科技企业加速发展。此外,园区还配套有人才公寓、专家工作室、人才活动中心等,打造10分钟工作生活圈,全力构建一个由苗圃、孵化、加速到产业化的全链条、接力式科创闭合生态圈。